首页

坐脸视频

时间:2025-05-29 16:59:45 作者:“人工智能+”开辟就业新空间 浏览量:76414

  又有一批新职业、新工种上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

  很多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映射出产业变革新趋势、社会发展新需要。比如,拟增加的42个新工种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工种,在“动画制作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这正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并加速赋能千行百业的体现。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根据行业报告数据,到2030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人。层出不穷的技术应用意味着新需求、新变化,让新职业拥有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年轻劳动者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发挥才能、绽放光彩。

  另外,这些新就业岗位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服务等领域,这将促使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一些传统岗位会被取代或转型,就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一些行业及其从业者也开始享受到其带来的效率红利。面对越来越快的信息生产、传播、转化、更新过程,各行业从业者都需要积极拥抱新的时代,主动适应变化,提升就业竞争力。当下正值求职招聘高峰期,不少高校毕业生正朝着这些新职业方向努力。相信这些求职者已经在扩充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要想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脚步,还有赖于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国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高校、企业也在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人才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社会保障层面来看,通过完善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政策、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构建协商机制平台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加强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人机协作,则可以从实践层面缓解当下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

  (中国经济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商务部:投洽会将引入更多优质国际中小企业资源

天津11月7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7日从天津市滨海新区获悉,工作人员6日在巡护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独流减河区域时,发现了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枕鹤的庞大种群。经确认,此次观测到的白枕鹤种群数量高达780余只,大幅超越了2023年3月在七里海湿地观测到的140只的记录,成为天津市白枕鹤观测数量的历史新高。

大港油田刷新国内侧钻井尾管下入最长记录

(经济观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链上”发力

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0月发布的《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中国共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有效协议29 份,互换规模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新质生产力助力新疆油田加快走入绿色转型之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 “一盘棋”的观念牢固树立,“一家人”的情感不断升华。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清晰而坚定:“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老虎”陈晏被拿下!上月还公开露面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说,回顾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成绩来之不易。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